发布时间:2025-02-04 09:50:19
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“城市发展”的主题,被誉为世界范围内探讨城市问题的头脑风暴,摒弃成就展、实力展的设计思维和语言,凸显出探索和反思的内涵。可以说,在这一世博平台上,设计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已有文化成果的诠释,而是探寻未来路径的创意表达与实践;设计不再是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的追随者,而是观照人文与自然和谐,开掘先进技术的先行者;设计不再是“求新”或“复古”的单纯演绎,而是前所未有地祈望融会传统智慧,汲取发展的力量;设计也不再简单定位为商业助推器、消费引导力,不只是追求艺术的感染力,而是承载了新的人文使命,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,关系到生活的和谐与幸福。正如英国馆以最纯粹的形式传达关于“种子”、关于“生命”、关于交流繁衍的理念,德国馆以和声撼动金属球的装置表达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的传统智慧,日本馆以超轻发电膜包裹酷似生命体的建筑,并昵称为“蚕宝宝”,人们显然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个共同的理念,关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共同命运,那就是我们如何推进生态与人文的和谐,如何以更小的消耗、更少的污染、更低的负效应赢得更幸福美好的生活,如何推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。应该说“和谐”“低碳”“可持续”的理念早已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,在设计领域也并非创见,但在世博平台上,当190个国家展馆、56个国际组织从多种角度切入,以多种形式共同表达和探索这一共通命题的时候,毫无疑问,这就是这个时代设计的最强烈共鸣,包含了设计所要引领和正在反思的内容。和谐:文化发展的共识2010年上海世博会,“和谐”不仅成为一些国家馆、主题馆、案例馆的关键主题词,也成为文化交流景观的最好概括。如果说世博发展进程中,相当长时期里,作为“炫耀国力、威慑邻邦的工具”、作为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“晴雨表”,世博会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色彩,设计语言主要凸显国家力量,那么,从对抗走向交流,在新的语境中,世博会的设计更突出的是文化交流的内涵。关于交流,本届世博会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三种形态,即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展示、设定对象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纯粹的理念展示。其中,本土文化展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展示;对话与交流大多围绕作为主办国的中国展开,体现为两者间的交流;纯粹的理念展示则超脱于具体的过往和成果,直接抛出概念和命题,供人解读和回味。首先,与以往不同的是,本次世博设计对历史文化的回溯具有较强的意向性,是自觉发掘其中的智慧,而非简单的成就展示,体现了设计的历史视野和承传创新能力。从形如冠盖、层叠出挑的中国国家馆,到生动运用标志文化元素的各国展馆;从远古文明遗址的模拟恢复,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形象化展示;在新的工艺、科技、文化发展的背景下,设计对传统元素的撷取、对传统文化的把握、对传统智慧的重视,达到了相当的高度。中国的榫卯工艺、土耳其的古代村落、波兰的民间剪纸、俄罗斯的民族服饰以及西班牙的舞蹈元素等,均通过提炼、应用、融会成为展馆建筑的形式语言,形成的设计文化景观蔚为壮观。第二,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对话性展示中,相似的文化元素、共通的文化精神得到了有效地发掘、阐释和演绎,意大利馆的设计师即表示“希望寻求一种方式,能够将意大利传统城市布局的精神、形式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,并重新进行诠释,在展现出意大利当代文化价值的同时,也考虑到主办国家的元素”,于是我们看到了源于上海传统游戏“游戏棒”的意大利馆建筑。可见文化交流其实充满了趣味。第三,纯粹的理念性展示,相对于脉络化的梳理更像一个截面,提供了广阔的阐释和解读空间。以英国馆为代表,从建筑形态到展示内容,紧扣“种子”概念,科技的、哲学的、设计的理念融为一体,形成了富有冲击力的意象与理念展示。如果说“和而不同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,那么在世界范围的展示与交流中,这种关于融合、和谐、和睦的思想显然已达成共识并得到了设计语言的有力诠释。设计根植于文化,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,不断融会创新发展的内容,通过多元融合与创新,扩大发展的空间并成为发展的重要源泉,势所必然。这也是本届世博会传递给我们的启示